寶藏巖歷史摘錄自論文「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2000 


由於寶藏巖地區位處台北市公館地區的邊陲地帶,綜觀其地景發展過程,充分反映出寶藏巖地區的地景空間的變遷,深受某些歷史時點下國家政策干預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以國家政策介入寶藏巖地區的時間點為主軸,將地景史的分期分為:(一)清代的寶藏巖。(二)日治時期的寶藏巖。(三)台灣光復初期的寶藏巖(1945-1948)。(四)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寶藏巖(1949-1969)(五)營區撤除後的寶藏巖(1970-1989)。(六)1990後的寶藏巖。

(一)代的寶藏巖  

清朝時,本區屬於淡水廳,拳山堡,且鼓亭與艋舺為台北市早期開墾之地,因此鼓亭區(泛指今天的永和、中和、木柵、古亭一帶)的發展起源於土地之開墾。 公館地區位於新店溪流域旁,寶藏巖及附近的淡水河流域(新店溪)早於清朝時期,就成為台灣經濟經濟運輸的命脈。由文獻中只知道日治以前,觀音山南麓除了寶藏巖廟這座山寺外並無其他建物,寶藏巖廟設立於清朝康熙年間,初始為一座木造小廟,由於此廟正處公圳必經之地,灌溉豐饒,因此推測寶藏巖廟的興建與早期土地開發有關。這一座台灣北部最早的觀音廟,《淡水廳誌》記:「石碧潭寺:即寶藏巖,在拳山堡。康熙時人郭治亨捨其山園,與康公合建,是在乾隆間,年月失考,後治亨子佛求,其捨身為寺僧,父子墓皆在寺旁,」。
 

()日治時期的寶藏巖  

寶藏巖地區,在日據時期主要為祭祀及水源地之用。日軍在寶藏巖廟旁搭設幾間倉庫、新店溪河邊搭設竹寮供休息、儲藏用,當時整個觀音山南麓佈滿杉木以及點綴於其間負責守衛水場安全的崗哨,並有台籍居民居住於廟中生活。寶藏巖廟由於逐漸的擴大,因而於民國二年時(1913年)由「巖」改為「寺」,名為「寶藏寺」,並且在廟宇西方興建靈骨塔。而當時寶藏寺下方(現在籃球場處)皆為坡坎,且為農業試驗所種植地瓜葉及枇麻(可做飛機的燃油),作為試驗用地。再遠一些(現師大分部)則是被當時養蠶所種滿了桑樹。
 

()台灣光復初期的寶藏巖(1945-1948  

日軍撤退後,陸續有居民由於地緣之便搬入日軍空出的倉庫及竹寮居住,上下各三家,其中有的為當時古亭區農會理事長,有的是廟裡管理負責人,更有一些是在自來水場工作的員工,為謀生計而遷居至此。  

居民將佔領的空屋或竹寮,利用簡易木板搭設牆面,作為可遮風避雨之住所,因為竹寮結構脆弱,很快毀壞;修建的材料多是在基隆路圓環處二手建材行購買,為了節省開銷,居民於空地上種植蔬菜、河邊養豬,以供生活所需。同時居民也會介紹親戚來此蓋屋居住。而「寶藏寺」由於清朝郭治亨死後無人管理,致未辦土地登記手續,明治時期管理人陳春貴又失辦登記,至 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 因土地登記的緣故,回復為「寶藏巖」原名。  

 

()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寶藏巖(1949-1969 

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替日本政權及主要經濟設施,由於大陸政治情勢變動,1949年後台北市成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同時間台北市湧入了三百萬的政治難民,房屋的需求激增。此時,寶藏巖地區成為撤退後的軍事重地,國民政府警衛營、國防部通訊大隊、外島服務處及海軍司令部遷駐於此。約於民國五十多年,國防部於本區興建國防部單身宿舍為「第一營區」,當時本區共約有二十戶居民。營區設置初期,軍方嚴禁居民在社區內搭設違建,並且由外至內設有檢查哨(最外面的檢查哨為今外島官兵服務處),嚴格限制寶藏巖地區的出入,而本區的住民也都必須配戴識別證,並且規定不可穿著脫鞋以及夾帶建材出入。

當時寶藏巖廟僅有中間主殿部分,由於軍方地域性管制,此時期是寶藏巖香火最淡的時期,唯有在祭典日( 農曆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才可依身份證集體放行進入,手續相當繁複。

由於寶藏巖地區在1960年後管制逐漸鬆懈,再加上多數榮民沒有準備長住於台灣的心裡。因而許多在附近工作的軍人或當地居民便半夜偷偷摸摸,由新店溪河口岸偷偷運送建材,逐漸搭建房舍。  


(五)營區撤除後的寶藏巖(1970-1989  

此時期的寶藏巖屬於水源里2鄰及5鄰,而社區中一百多戶的門牌號碼分別為羅斯福路四段19629號之1130。由於台北市對外的連絡系統日益重要,軍隊在台北市駐紮之必要性逐漸式微,因而導致司令部基地撤除本區而改建福和橋,加上總統府警衛營操場被福和橋切割而撤除,區內所剩的營房則成為該單位單身退役老兵的宿舍。而原北區防衛司令部也由軍公教福利中心以及福和橋管理處及守橋的憲兵部隊取代。

營區撤除後,本社區的管制也頓時解除,原先的軍事用地也解除為公園預定地或水源地。加上軍隊的裁徹,許多在附近退役的軍人因無處可去,因而就地搭建起房舍,或向原住戶承購房舍。此時期政府對於違建逐漸以默許的態度來看待,因而居民在此時期多數居民擁有自己的電錶、及水錶,甚至是裝設電話。  


(
)1990後的寶藏巖  

1990
年代,水源快速道路高架部分的興築使得公館區做為聯絡台北縣市及郊區的功能更為凸顯。黃大洲市長任內積極推動公園建設,因而於民國82420日 公告拆遷。原國防部單身宿舍的軍人被安置於他處,原址於民國83年騰空,之後在84年由當時工務局長李鴻基會勘後拆除;並在河岸邊興建籃球場及親水階梯。而寶藏巖廟在民國8685日 再次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民國876月後,隨著選舉活動的展開,為避開選舉期間的敏感,寶藏巖地區暫時走出隨時會被拆除的陰影。在選舉前夕, 民國871218日 ,馬英九市長(市長候選人)於都市政策改革組織(Ours)所推動的「弱勢社區博覽會」上,承諾針對寶藏巖要採「先建好後拆除」,並將297號公園闢建成聚落公園,待馬市長當選後,市府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針對中正279號公園安置相關事宜進行討論,試圖將寶藏巖地區做為台北市安置拆遷檢討的範例,並針對「聚落公園」之可行性從事研究與突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