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自
2005年成立博物館群,將校園裡面幾個系所豐富歷史與研究典藏進行整理,成立了好幾個博物館,散落在校園裡,目前成立的館舍有:校史館、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檔案展示室、昆蟲標本室、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醫學人文博物館。
眾多館舍中,物理文物廳這幾個字「聽」起來「理論」上是比較無趣的,在誤打誤撞的狀況下祖孫三代四人走進臺灣大學二號館物理文物廳,沒想到離開這個兩間教室大的文物廳是一個多小時之後。 

文物廳小小的,展示古董腳踏車、古董實驗儀器(古董天秤、手搖機械式計算機、氣壓計等)、日治時期文件以及眾多早期由物理系老技師吹製的各種玻璃儀器等,還有一個稱作「原子核直線型加速器」的龐大裝置物被陳列在文物廳的正中央,往內教室走,有一些小小的互動式實驗可以讓參觀的大小朋友動手體驗,另外還有定時影片放映「衝破原子核」、「老技師的物理世界」,參觀者可以坐在古老木板凳上觀賞;雖然「衝破原子核」這幾個字不太吸引人,不過當影片放映後,我們的目光就被吸引,原來那個常人有看沒有懂的加速器就是物理文物廳的故事起點。


 

臺大日治時期原子核實驗室70多年前建造了直線加速器,由當時物理講座勝 文策 教授的團隊所建造,這也是亞洲第一座直線加速器。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撤退,台大成立物理系,由首任系主 任戴運軌 教授帶領著留任臺大的荒勝團隊成員太 田賴常 教授,以及許雲基、周木村、林松雲、許玉釧等教職人員重組加速器,並且於1948年再次成功完成人工擊破鋰原子的實驗,而這個加速器在1985年 許雲基 教授教授退休後,也因系所空間不足面臨拆解的命運,不過還好技師們因為不捨,而將這些零件收「藏」在學校各處,在尋尋覓覓,甚至遠赴日本尋找核心零件,由當年許雲基、周木村、林松雲、許玉釧四位教職員帶著滿頭白法、寶刀未老的技術與滿滿的回憶,領著年輕一代的物理人,一起讓重組直線加速器的夢想成形。
 

對我這個外行人來說,直線加速器的理論很遙遠,但看著這些老教授們對於學術的熱忱,帶著年邁的身軀,找零件、彙製圖說、吹玻璃、組電路,讓我看到科學之外執著的精神與感動,而這精神才是技術與學術之外更值得學習的東西;也是教育孩子很好的一個教材;往回走再看看展廳的古董腳踏車,也就散發出不同的味道~一輛承載歷史的腳踏車。
 

而在台大博物館群中以故事為主軸的展示手法,出自理學院的「物理系」,更是讓我有種跌破眼鏡的驚奇,雖然是個小小的展覽,但卻能看出策展者與物理系大家長們的用心。 

物理文物廳網站 http://museum.phys.ntu.edu.tw/
台大博物館群物理文物廳影片 http://www.museums.ntu.edu.tw/museums_physics.jsp

 

:值得一提的是,在沒有化學儀器的大量製造的年代,實驗用玻璃儀器,如燒杯、蒸餾瓶等,都是由技師量身吹製,因此在台大校園內就有專門吹製實驗玻璃儀器的技師,物理文物廳理展示有當時的玻璃實驗用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