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睽違近十年的旅遊景點,的確,十年來猴硐的地景變化很大。

猴(侯)硐到底是猴子的「猴」還是諸侯的侯「侯」?依據園區的影片,說明這裡早年是一處聚集著猿猴的山洞,被稱為「猴洞」,日治時期居民以採礦維生,不喜歡坑洞裡多水,將「洞」字改為「硐」;民國政府,認為「猴」字不雅,因而又將這個猴字改為「侯」。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是繼黃金博物園區、淡水古蹟園區後,臺北縣第三座以園區整體概念發展的文化展示場所(註)。而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規劃很有趣,原先被視為重點的瑞三選煤廠還未被修復,目前被鐵網圍起來,屋頂坍塌了地在大自然中淋雨;反倒是周邊的一些沿著基隆河畔作業空間優先被修復再利用,搭配上猴硐地區特殊的河岸壺穴景觀,及火車直達園區的優勢,讓整個區域塑造得很適合親子休閒踏青。


(原來混亂的坑口、礦工浴室及烘砂屋,變得整齊。)
 

談起「火車」,很多小朋友、大朋友都會很興奮,在猴硐呆一天,你可以觀察到很多類型的火車,在老街柴寮路內店仔的民居用餐,也一定不會錯火車轟隆轟隆的伴奏;喜歡火車的朋友,可以搭火車直達侯硐車站,一出火車站就是園區遊客服務中心,非常方便,也可以省去假日塞車之苦,這裡的主要道路僅有102號線道,加上園區的停車腹地不足,因此假日搭乘火車是最佳之選。

猴硐曾經是台灣第一大的煤礦場,採礦的歷史從1920年開始到1990年;從台日合資的「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瑞芳三坑」到1934年台籍商人李建興的「瑞三鑛業」;想了解這段猴硐七十五年來的煤礦生活史,一定別錯過園區南側的烘砂屋、礦工浴室,烘砂屋與礦工浴室不僅陳列了許多礦工歷史與生活的展示,配合河畔特殊的地質景觀,還有現地的環境教育解說。設計師的巧思,讓原本功能單一的工業空間變得靈活;爬到展館屋頂還可以觀望瑞三本坑口、地質景觀、戲水的白鷺鷥以及各式火車穿梭於旁的生活地景;比起車站對面的遠景館或旅遊資訊站,園區南側是更值得駐足的地方。

 
(烘砂屋屋
頂)


(烘砂屋與
浴室展示)


(壺穴上
的白鷺鷥)

參觀完南側的烘砂室、礦工浴室、礦工宿舍後,遊客可以穿過復興橋,步行至河的另一側往回(北)走,新賞瑞三運煤橋悠美的拱型結構、參觀侯硐坑,順著走上瑞三運煤橋,鳥瞰正在與大自然奮戰的廢棄選煤廠;

而橋上特殊的氛圍,也使運煤橋成為婚紗攝影的熱門景點 。

(原來有頂蓋的選煤廠現在沒有屋頂,顯得更殘敗;運煤橋上的景觀除了看不到選煤廠的屋頂外,也加裝了些安全設計。)

 

(運煤橋上鳥瞰河川,河邊原本雜亂荒廢的亭子,整理後可以更親近河川。)

這邊要特別分享的是,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線性動線的特色,很適合在沒有很多車流的平日,帶著孩子騎小折在聚落裏穿梭,沿途也有一些涼亭及小遮蔽處,即使我們在80%山區有雨的日子拜訪,並不會感到不適;此外喜歡健行的登山朋友,還也可以到周邊一些步道運動﹕通往大小粗坑(過去採金的村落)、九份樹梅坪及三貂嶺;還有一個侯硐神社,跟其它日治時期的礦產地點一般,神社是日本神過去用來供俸日本天照大神(土地公)。

相較於鄰近的金瓜石、九份,猴硐小巧且迷你,這裡雖然看不到海景,但卻有一條過去運輸煤礦的鐵道直達聚落,對於想更深入體驗聚落生活的旅人,可以尋訪當地接待家庭,住在鐵道旁的民居,伴隨著火車聲音入眠,深入體驗猴硐人的生活。

(聚落的生活原貌,叭咘以及菜車)

註:1960年代為保存文化資產及自然生態,開啟了全球性的環境生態保存運動,反映在博物館學的轉變上則是1960年中期美國「社區博物館」(neighborhood museum)概念的成形及1960年末期法國「生活.環境博物館」(ecomuseé)觀念的創建,鄰近的日本亦是在1980年代末期,隨經濟泡沫化的而提出,這些議題重新檢視了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及其與社會、社區、居民的關係。(2003,陳盈潔)

 
(第一次出遠門的小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