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剝皮寮的感覺是五味雜陳,
12年前在參與寶藏巖保存行動的同時,剝皮寮拆除議題也浮出檯面,由於當時 康旻杰 老師協助剝皮寮居民自救會保存行動,讓我們也有機會認識還沒化妝前的剝皮寮老街。
 

記憶中,我們在秀英茶店前吃著糕仔、喝茶,當時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也都還在經營,自救會的居民也都很親切的訴說著他們對於保存的期盼;不過這些後來都被老松國小對居民不友善的態度、無名火災以及包商拆除過度等戲碼給陸續澆息了。 

站在老街上看著上了妝的剝皮寮,這裡原空間的豐富層次的確是有透過設計手法被轉換,中庭的老樹、天井的光影在空間的層次上被保留;不過原本騎樓下的茶室桌椅,已經被艋舺電影場景的道具攤販以及街頭藝術攤販給取代,這種感覺有點像是走在店家全部蒸發的九份老街上,沒有了空間原始的「生活味」、吃不到芋圓、但是看得到芋圓攤位的模型,挺怪的。
 

雖然參與剝皮寮保存並不深入,但剝皮寮事件卻對我人生帶來很關鍵性的衝擊,那是我第一次驚覺到台灣教育單位文化養分的層次課題,台北市教育局對於本土歷史文化不在意的程度,在禮堂、游泳池與活的歷史保存間,他們選擇前者,記憶中當時學校及家長會還對學生灌輸剝皮寮是遊民髒亂等觀念,甚至還有一些偏頗的打油詩教學,那些就像是炸彈一樣解構了我對教育機構的認知。
 

當然,藉由電影來行銷城市是一種方式,但是如果能讓我們的文化保存變成一個活的保存,國際旅客來到這裡能夠住在日祥旅社,喝到原來長壽號茶桌仔店、秀英茶室的茶,也可以看到太陽製版所的營運;而不是只是把這些舊時情景擺在鄉土館展示內或折頁上;雖然鄉土館的展示呈現得挺有趣的,但如果讓小朋友能看到、接觸到住在這裡的居民,看到老商店的營運,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就更直接了嗎。
 

永續的發展,在於環境、社會文化、在地經濟的平衡,在地文化的靈魂特色才是我們要努力保存的,如果所有閒置空間找藝術家進駐,結果就像所有商店都賣Made in China的東西一樣。
 

公務員會說,於法不符啦? 有些人會說這樣有圖利原居民的問題,但是想想,老街對面的商店價格上漲,這難道也是圖利? 政府到處在進行獎勵容積,有些建地的容積可能還可以從300變成800,為什麼可以合法? 真的有心要活化歷史,這些技術性的關鍵只是在於當權者的一念之差。

特別翻出以前的摺頁給大家欣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