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讀了一篇BBC記者 James Reynolds 的部落格, 評論有關中國對於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是否應該設定一個排放的上限(Capping emissions?), 乍看這個記者的評論感覺好像很有道理,為何要點名中國呢? 以下是他的論點: 
 

依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中國有可能是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2007年中國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方案中,中國為節能減排工作確立了“硬約束”指標──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Reynold指出中國政府提出了控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決心,但卻沒有明訂出排放量的上限。Reynold由三個觀點提出他的看法: 
 

1.歸咎於西方工業革命造成的結果  

中國發表的言論中,一再強調氣候變遷主要由已開發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所造成,因此開發中國家不應該與已開發國家以同樣標準來進行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 
 

2.著眼於每人排放量而非國家總排放量  

中國官方於2004年統計,中國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為3.65頓,而開發中國家每人是10.95頓。中國政府認為西方國家需要減碳的急迫性大於中國。 
 

3.哪一國的公司哪一國承擔  

近年來西方國家企業將工廠設置在中國,在中國多數生產製造的產品也都是出口至西方世界,因此中國並不需要為這些工廠氣體排放負責。 

但我覺得Reynold的論點有點太過於單方面, 因而我試著找中國官方對於這個議題的新聞. 中國政府寫了很多關於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我不太了解是不是Reynold因為無法閱讀中文而無法全盤了解所有中文的資料? 還是怎樣? 不論如何, 就中國官方的「口號」來看,似乎是很有理想跟抱負,感覺似乎不向Reynold說的那樣的單純。 

(資料來源:http://www.bbc.co.uk/blogs/thereporters/jamesreynolds/2008/07/capping_emissions.html
 

我擷取官方網站中的文字如下: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正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近30年裡集中爆發。而且隨著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國際關注的頭號問題,中國在承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帶來的“轉移排放”困擾的同時,減排壓力倍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不受國際上溫室氣體排放限額的約束,毅然根據國際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公約,制定了中國氣候變化的應對方案,並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目標。 
 

同時中國提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解決在全球減緩氣候變化行動中公平及保障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針對遠期全球控制碳排放問題,中國專家提出了“一個標準、兩個趨同”的方案。“一個標準”是指人均排放量相等;“兩個趨同”是指到遠期目標年(例如2100年)各國的人均碳排放量趨于相同,而且從基年到該目標年的過渡期內(例如1990年~2100年)各國人均累計碳排放量也趨於相同。 

(資料來源: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wxx/kp/2007-04/10/content_577263_4.htm
 

綜觀中國許多的「報導」與「口號」,我並不覺得 Reynold 提出的論點是很全面的,看到下面許多回應筆戰,我也想問為什麼要點名中國?? 誰是元兇呢?? 其實也可以鼓勵我們去真實的了解,到底中國在報導及口號之外的努力為何可以看一下第43號的回應,這位回應者Gomeying提及中國已經實施的政策很多的減碳政策:  

1.中國的再生能源效率比許多已開發國家多  

2.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國  

3.中國自1960年代開始即有造林計畫,且達全國林地的30%  

4.中國自1970年代晚期就實施一胎化政策,減少人口數  

5.中國商店禁止提供塑膠袋、禁用衛生筷  

6.回應者五月前到廣東的經驗,商店老闆在他們到訪後才開燈,離開後即熄燈 
 

不論如何,我想筆戰或辯論只是討論的一種方式,我關心的是台灣做了什麼? 我們自己可以做什麼? 因此我又繼續在網路上尋找台灣做了什麼……….很難直接的找到我們政府的對於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或是減碳的「政策」,好不容找到一個行政院環保署的網站,然後點進去英文版……三條線! 
 

http://co2.saveoursky.org.tw/index.aspx 
 

有一種,行政院環保署好像不太想把政策分享給全球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qu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